郑国光: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科学普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面对多震灾的国情,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科学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全面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防震减灾科普工作使命光荣
这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科学普及重要论述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要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防震减灾科普是常态减灾的基础性工作,与防震减灾科技创新同等重要。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科学普及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注重灾前预防,更加注重综合减灾,更加注重风险管理,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作用,为全面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这是做好新时代防震减灾工作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对防震减灾提出更高要求,人民群众对生命财产安全的期待更加迫切。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基础环节,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必须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不断丰富工作内涵,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弘扬防震减灾科学精神,传播防震减灾科学思想,倡导防震减灾科学方法,提高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现代化建设。
奋力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积极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防震减灾科普协同合作机制逐步健全、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市场参与氛围初步形成,公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显著提升。新时代新要求,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责任重大,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科学普及重要论述,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创新发展,在全社会掀起防震减灾科普热潮。
推进防震减灾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减灾文化源远流长。在与包括地震灾害在内的自然灾害长期抗争中,形成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等精神和理念,是防震减灾文化的历史积淀。弘扬防震减灾文化,就要以更加适应公众地震安全紧迫需求的科普供给,更加贴近公众防震减灾伟大实践的科普服务,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科普事业创新,着力解决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厚植国家防震减灾的群众基础,让主动防灾、科学避灾、充分备灾、有效减灾成为人民群众的实践自觉,使我国防震减灾成果普惠于广大人民,持续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现代化,防范和化解重特大地震灾害风险。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强烈地震和突发地震灾害对经济社会安全发展的现实危害和潜在威胁长期存在。要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就必须大力推进防震减灾现代化和科普现代化。倡导开放、融合、共享、互动的理念,稳步推进防震减灾科普服务信息化、精准化、均等化建设。实施“互联网+防震减灾科普”行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权威的科普网站,塑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普平台,实现防震减灾科普分众传播,提高防震减灾科普现代化水平,提升防震减灾科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公众忧患意识和全社会风险防控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大震巨灾风险,筑牢地震安全屏障。
推进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开创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新局面。要加强党对科普工作的领导,落实中央创新发展科普事业的各项政策,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工作机制,落实主体责任,加强队伍建设,调动社会力量,狠抓工作落实,确保防震减灾科普创新发展。发挥大学、研究所、专家的作用,加强防震减灾科普研究,坚持防震减灾科普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加快防震减灾科技成果的科普转化,着力解决科普“为了谁”的问题。坚持公平普惠、重心下移,加大面向基层的供给力度,及时掌握科普需求变化,围绕“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打造科普品牌,实施科普精品工程。通过改革创新,大力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快速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新篇章。
(作者为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