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直指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乱象 审批停滞近一年

李书福直指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乱象” 审批停滞近一年 新能源汽车“准生证”何去何从

眼下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如同一场豪赌,无论是已经入局的先行者,还是“被拒之门外”的玩家,在这场赌局中都未能手握胜券,而这一行业也已经不再是风平浪静,即便是“准入大门”没有重新开启,依旧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3月27日,在2018年智能网联国际研讨会上,吉利汽车(00175.HK)董事长李书福直指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准入机制存在问题,他在演讲中提到:“有些企业拿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却根本没有实力生产汽车,而是借着‘资质’四处找投资;而很多有能力、想要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却得不到生产资质。”

实际上,自去年5月16日江淮大众项目获批之后,国家发改委就一直没有更新获批名单。

在全国两会期间,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汽车界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频繁提起新能源汽车。

尽管如此,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问题依然是一道鸿沟,缺少“准生证”让这些新入局者无法名正言顺地攻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第一道防线。去年骤然暂停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审批工作,究竟何时重启?

“事实上,目前审批工作是处于暂停状态,最主要的原因是之前国家层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审批规则相对宽松,审批速度过快,进入的玩家也是参差不齐。”接近工信部的消息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至于何时会恢复审批工作,目前还无法推断。目前,国家层面还在政策法规上进行调整,规范新能源汽车投资,避免投资过热。”

审批暂停背后

从2016年3月开始至暂停审批之前,已经有15家企业获得了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里所说的获得资质并不意味着获批的企业能够进行汽车产品上市销售,获得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准生证”之后,需要通过工信部的生产销售许可,入围《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方可量产变现。

目前获批的15家企业中,北汽新能源、云度新能源、江铃新能源和兰州知豆电动汽车等四家企业已经获得了工信部的生产销售许可,剩下的11家企业还在规划、研发投产中。从公开信息来看,也有个别企业尚无任何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消息传出。

“从国家角度而言,审批速度过快,有些失控;此外,这些车企并没有真正搅动新能源汽车行业,起到先行者的作用,所以紧急叫停。”上述消息人士表示,“很多企业拿到资质之后,依旧是无所为,离国家的预期差了太多。”

目前已经获批的15家企业新能源汽车产能储备总量已经达到百万辆,还有在排队等待审批的企业,再加上传统车企新能源汽车产品的规划,到2020年必然会超过200万辆这一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产能过剩苗头已经出现。

此外,新进入的玩家出现了参差不齐的局面。地方政府在关注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及丰富行业血液的同时,期望能够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而会扶持相关企业,例如河南速达和陆地方舟。但此举会导致新进来的玩家良莠不齐,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扰乱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整体发展。这也成为暂停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工作的原因之一。

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投资热,大量资本和玩家涌入市场,在增加市场活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市场的负担。此外,新能源汽车发展仍处于前期,大量玩家的进入也使包括盈利在内的问题凸显。迫在眉睫的是,如何面对补贴退坡带来的压力?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也是当下影响国家恢复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工作的原因之一。

企业另辟蹊径

从去年5月至今,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工作一直没有恢复。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还有近200家企业在排队等待审批,希望跨过“资质”这个门槛。造车是一个烧钱的过程,而对于这些排队等待审批的企业,晚一天拿到生产资质,就意味着除了研发投入之外,还要在企业财力、人力、精力上被拖延,同时还要安抚投资人。

“如果拿不到发改委的生产资质,就无法进入工信部的目录,这就意味着无法生产、上市销售,更别谈后期的发展规划了。眼下还是希望能够尽快恢复审批工作,拿到资质吧。”某造车企业相关负责人感叹道。实际上,不只是这一家企业有这样的期望,记者采访的多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都有类似的感慨,也颇有怨言。

不过,值得一提是,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曾表示,为什么非要自己申请资质呢?可以与其他企业合作生产销售产品。的确,这种方法也是当下企业能够为了快速实现量产的主要方式。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蔚来汽车选择代工模式,分别和传统车企海马汽车(000572.SZ)和江淮汽车(600418.SH)合作,利用其既有产能和造车工艺,一方面能够保证自己顺利实现量产,规避不足,绕过资质关卡限制,另一方面也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发之中。

在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王秉刚看来,我认为企业不如先做起来,找有资质的企业合作,在合作中吸取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以及制造环节等方面的经验,相信如果质量和市场反应好,早晚会拿到资质。

鲶鱼是否生效?

最初,关于新能源生产资质开放数量,业内普遍认为10个最为合适。工信部部长苗圩曾公开表示,“希望放几条鲶鱼进来把这池水搅和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董扬也曾公开表态,工信部的目标是未来新建的新能源车企不超过10家。而之所以会有这种说法,是希望这些入局者能够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带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

“所以,国家层面在初期审批标准和准入准则都相对较为宽松。而拿到‘准生证’的15家企业的活力还相对较弱,没有起到鲶鱼搅动的作用。”王秉刚如是说道。纵观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带动行业前行的并不是这些新入局的玩家,依旧是固有的企业;此外,这些企业虽然丰富了新能源汽车行业,但并未提供足够的创新力,部分企业的发展还是在走老路。

暂停核准工作也颇有无奈的意味。此外,也是抑制产业出现泡沫的必然之举,“之前门槛较低,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产业规模,抑或是资本的投入,都超过了之前的想象,如果不及时控制,很容易出现泡沫现象。”王秉刚坦言。

出于种种因素,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工作至今仍处于暂停状态,何时重启资质核准、如何重启已经成为当下企业重点关心的问题。今年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在回复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的“请尽快重启新能源汽车许可审批”建议时提到,目前正在清理规范新能源汽车投资,使行业有进有出,避免过热;与此同时,也正在修订《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待重新发布之后会尽快办理。

但问题在于,这两项工作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如今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工作已经暂停超过了10个月,接下来何时能完成这两项工作,还无法断言,所以这也直接导致何时能够恢复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审批工作还是未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