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制造迎来新一轮价值重估

自笔者团队战略看多大制造概念以来,以中国中车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股价表现明显强于大盘指数。短期快速获利使得部分投资者开始重视市场面的博弈,而轻视制造业的趋势性机会。笔者战略看多大制造是基于国内外基本面正出现的明显趋势性变动,也是长期持续的判断。

三大驱动力

目前,新工业革命的内核已经发生重要变化,体现为从工业角度的“互联网化”转向了“产业融合和社会经济变革”,意味着在未来产业政策将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为基础、数据为核心,以智能制造为主要方向的产业。前三次工业革命在于解决生产的束缚,扩大生产的可能性边界,而新工业革命将是从单一的社会集约化生产效率的提高,转向需求匹配的效率提高,以满足多样化、快餐化、个性化的消费趋势下日新月异的消费需求。

全球对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共识是信息流的整合以及智能化的生产。基础技术领域的标准尚未制定与成型,而这将决定下一时代红利的分配,工业技术之争本质为定价权与国家竞争优势之争。以上发展趋势笔者认为,新工业革命参与方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有庞大的信息集群能力,这必然要求参与国在全球贸易链条具有重要的位置;其次,有先进的信息处理、整合以及智能识别、制造能力;第三,具备全球的消费客群或庞大的国内消费客群。三大条件铸就新工业革命参与壁垒,我国具备先发优势。

制造业和新工业革命相互依托,新工业革命边际突围,先进制造业将迎来新一轮价值重估,制造业的市场出清、转型升级、需求复苏是新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驱动力之一,自2012年制造业去产能以来已基本出清,并在2016年来加速回暖,意味着制造业新一轮资本开支已经具备起跳的基础;驱动力之二,“政策+金融”回归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十九大报告从偏重做减法转向制造强国、消费升级等增量方面。未来“政策+金融”支持将进一步提速,新工业革命倡导下有关部门或将积极协调各类金融机构,为中国制造2025重点项目提供包括贷款、投资、债券、租赁等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驱动力之三,以欧、美、日为主的发达国家私人部门正加速走向活跃并具备再杠杆化的能力,同时劳动力市场与产品市场正加速复苏,形成“获取薪资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增加-产品市场扩张-劳动需求增加”的耦合,这将推动经济复苏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外部需求的变化将进一步传递到我国,总量层面笔者预计制造业投资将延续回升态势。

微观层面印证复苏

宏观外部环境支撑制造业走向复苏,制造业将迎来拐点,微观层面也印证了笔者的判断。三季度全部A股归母净利润增速为20.09%。PPI三季度环比上升,全部A股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增速小幅下滑。制造业整体增速微升,此前市场担忧上游周期品价格上涨挤压制造业利润空间,而从中报、三季报发现制造业盈利尚可。考虑到实体经济耐受性,周期品价格继续上涨空间有限,成本继续提升的担忧部分解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减法转向加法,全球朱格拉周期开启叠加国内存量设备更新,大制造的盈利或将继续提升,制造业的盈利提速将持续。

另外,从通胀的角度看,当前螺纹钢基差与国债期限利差的背离表明,未来通胀预期更多发生在消费者生产指数(CPI)部分。伴随金融去杠杆的深入和下游投资需求的回升,社融增速开始回升。笔者认为,广义社融增速重新回升意味着2014年以来的货币宽松可能会滞后反应,叠加生产物价指数(PPI)的传导效应,CPI上升从宏观层面看概率较大。市场表现来看,本轮通胀更接近于经济复苏下,2003~2004年“成本推升+下游需求”承接型通胀,当下PPI回升带来的周期品弹性机会已经过去,下一步应该关注下游需求的承接,主要机会可能在于中游制造。

无论是从宏观层面、微观层面,还是从通胀角度看,制造业的拐点已来,投资者可以长期持续享受制造业的新繁荣与再成长,建议关注:重启开工概率增加的核电;政府引导绿色转型下的新能源车产业链;双重受益于国内城轨提速和一带一路建设的轨道交通设备;步入黄金发展期的智能电网;以及军工装备升级推动下的航空航天制造。

(作者单位:国泰君安证券)

上一篇:
下一篇: